从国外进口固体废物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为缓解工业原料不足,促进制造业的不断增长,并发展完整的垃圾处理和回收行业,中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工业原料的固体废物,成为全球重要的废品回收国。
我国每年也会产生巨大数量的垃圾废物,为什么很多企业还要舍近求远从国外进口呢?
对此有专家指出,主要还是国内固体废物分类不到位,品质得不到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体系,废物回收主要靠小商小贩完成,再加上人们垃圾分类意识还有待提高,导致国内固体废物中往往是生活垃圾、废纸塑料、石头沙子甚至医疗垃圾掺杂一起,质量无法保障,回收利用既费时又费力。
数据显示,90年代以来我国固体废物进口量急剧增长。1995年至2016年间,中国每年进口的垃圾量从450万吨猛增至超过4800万吨。以2010年为例,全国进口固体废物4800多万吨,价值300多亿美元。而到了2012年,全年进口固体废物价值达到大约400亿美元。
不过,我国进口固体废物的标准在持续提高。
“洋垃圾”禁令越收越紧
进口固体废物在经过处理之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对原材料的需求,但与此同时我国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等巨大代价。
据了解,许多进口固体废物物质低劣,以其为原料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不少为“散、乱、污”企业,污染治理能力低下,多数甚至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加工利用中的污染排放严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洋垃圾携带的病毒、细菌等有毒有害物质可能直接感染从业人员。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向世贸组织递交通告文件,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今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在内的4类24种“洋垃圾”。到2019年年底前,将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代替的固体废物。
如前文所述,今年我国再将共32种固体废物调整为禁止进口。同时,海关总署打击“洋垃圾”走私的行动也在持续进行。
今年3月起,海关总署组织全国海关开展了打击“洋垃圾”走私“蓝天2018”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以伪报瞒报品名、夹藏等方式,以及通过海上、陆路边境非设关地偷运走私“洋垃圾”违法活动。
海关总署介绍,今年一季度立案侦办的“洋垃圾”走私案件已有139起,查证各类涉案废物25.4万吨。今后,海关总署还将进一步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建立健全堵住“洋垃圾”入境长效机制。同时,还将继续加强国际执法合作,深化“洋垃圾”走私源头治理。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禁止“洋垃圾”入境,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举措。我们将着眼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考虑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全面提升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深入实施全过程监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 END ·
本期编辑:武圣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